文/曾德雄共享單車企業開始了新一輪用戶騎行費上調,繼年初哈啰騎行卡漲價后,美團騎行卡近日漲幅也達50%。有網友算了一筆賬,對比公交出行,騎16分鐘共享單車花費2.5元,比2元錢的公交還要貴。(8月17日羊城晚報)為此,筆者特地咨詢了某共享單車公司的朋友,他說共享單車漲價是因原材料漲價。前不久,中國自行車協會舉辦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車行業經濟運行分析會,會上透露自行車上游原材料延續去年漲勢,今年第一季度價格同比上漲超10%。上述自行車原材料,既包括零部件如輪組、輻條、車把等,還有更上游的金屬材料、塑膠等,這些在過去一年內均價格大漲。持續的原材料漲價潮傳導到下游的共享單車行業,于是便出現了共享單車的漲價,甚至貴過公交車。8月17日羊城晚報A15版如何看待這個現象?首先,筆者認為這是市場行為,本身無可厚非。共享單車若還像前些年那樣靠燒錢引流,反而不正常,那不是正常的市場行為,形不成穩定的市場秩序,給人相當不確定的感覺,不知前面有什么樣的黑洞或陷阱。像現在這樣的回歸市場,由市場決定價格,一切公平公開,反而更靠譜。其次,將共享單車與公交車類比,并不太合理。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的需求,不存在二選一的情況。這樣的對比純粹顯示一種價格指數,跟市場選擇沒有什么關系。共享單車更多地穿行在城市的毛細血管,而公交車則行駛在主要的動脈靜脈之中,兩者是不同的應用場景。所以,筆者認為共享單車價格的上漲,暫時不會影響用戶的選擇,用的會繼續用,不用的當然也不會用,恐怕并不存在因為漲價而改乘公交車的情況。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共享單車企業有沒有盈利。綜合媒體報道,似乎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企業盈利,全部在虧損。這讓人對這個行業的未來憂心忡忡。漲價似乎跟盈利沒多大關系,頂多是對沖原材料價格的上漲。能否盈利可能跟企業的運營更有關系,但到目前為止,似乎各大公司都還沒有找到有效、穩定的盈利模式。那位共享單車行業的朋友說,對于這次漲價,公眾應該理性看待。當下,國內2元以下商品已不多,國內已基本沒有1元礦泉水,月卡7天15元,依舊相當便宜。共享單車主要是因為早幾年燒錢,給大家留下價格理應較低的印象。經濟理性每個人都具備,尤其是我們中國人,現在哪個不是精打細算?兩害相權取其輕,每個人都會作出對自己最為有利的選擇,只要滿足自己的需求,同時價格又能接受,他們自然會作出合理選擇。共享單車的漲價,終歸是一種市場行為,一切交由市場決定便好。至于政府,也要尊重市場。尊重市場就是平等地尊重每一個市場主體,保護每一個市場主體的權利,讓所有的市場主體,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中交易或競爭。這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。(作者是廣州市人大代表)(羊城晚報時評投稿郵箱:wbsp@ycwb.com)來源 |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| 傅銘途 孫梓青校對 | 趙丹丹